-----------------轉版-----------------
(上接第一版)前不久,國內首條可摻氫高壓長輸管道包頭至臨河輸氣管道工程項目正式竣工通氣,貫穿這條約249公里“輸氣長龍”的管道材料近六成來自包鋼。作為最早步入“氫能時代”的鋼鐵企業,包鋼在2022年就開始跟蹤包臨輸氣管道工程項目,提前介入早期研發階段,充分了解用戶對產品的性能要求、服役工況等,并成立“研產銷”輸氫管線推進組,根據用戶對輸氫管線產品特點和個性化需求開展工藝研究,不僅在技術上實現了歷史突破,同時也保障了我國首條摻氫管道建成投運。
“落子”輸氫領域是包鋼前瞻氫能發展,緊抓市場機遇的一步“穩棋”。在其他領域,包鋼同樣將視野置于市場端,2024年,開發了包括新型稀土高端汽車板產品、800兆帕水電鋼、稀土焊絲鋼等165個新品種,多項產品實現行業首發、填補自治區空白,并且在行業領先企業應用。眾多實踐表明,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協同程度越高,也更能規避科技成果的轉化風險,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也將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與價值創造的關鍵。
添加“職工創新增量”
科技創新“遍地開花”煥發新活力
2024年是包鋼開展員工自主改善工作的第十年,員工自主改善已在服務企業生產經營、改革發展大局中落地生根,成為實現創新創造的主要載體。十年間,包鋼廣大職工共提出自主改善項目172268項,創效近9億元。激勵職工在企業創新一線“當主角、挑大梁”,堅持從生產中來到生產中去,讓職工成為科技創新“主力軍”,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添加“職工創新增量”,是提升“質”與“效”的最佳轉化路徑。
最了解現場生產實際的群體無疑是廣大一線職工和基層技術人員,與科研成果轉化過程相同,解決問題時應用的TRIZ工具等創新工作方法也是跨越“達爾文之海”的“大船”。以巴潤礦業分公司創建智能數據管理平臺為例,在解決運礦車數據“孤島”問題時的備選方案超過十個,各方案的資金投入、創效能力等一系列問題與困擾科研成果跨越“達爾文之海”遇到的問題相似。由解決問題而誕生的創新思路,是千錘百煉出的現場經驗總結而來的優化方法,“從10到100”甚至“成千上萬”,無論是員工自主改善、創新方法大賽等任何一種平臺,“職工創新增量”都是企業提升質量與效率的有效途徑。
跨越“達爾文之?!笔强萍紕撔屡c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必經之路,也是“研產銷”一體化過程中的披荊斬棘之路。包鋼集團堅持鍛長板、補短板,聚焦國家所需、產業鏈關鍵環節和制約發展的技術短板,正逐步構建起產業鏈與創新鏈共融共舞的格局,為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