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包鋼集團正以一場基于生命周期評價(LCA)的“水足跡”革命,打破鋼鐵行業“高耗水”的固有印象。作為內蒙古工業節水行動的先鋒企業,包鋼集團探索構建起了一套覆蓋“資源開采-生產制造-循環利用”全鏈條水足跡管理體系,為高耗水行業破解“節水難”提供系統性、可復制的“藍色方案”。
鋼鐵行業水資源利用長期局限于“取-用-排”的線性模式,并且傳統節水管理多聚焦于局部環節,難以形成讓每一滴水都“物盡其用”的精細化管理。而通過生命周期評價(LCA)的水足跡核算則可以貫穿至產品生產“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過程,從多角度分析水量消耗和節水關鍵點,推動節水從“被動約束”轉向“主動優化”。
包鋼集團在行業率先引入生命周期評價(LCA)工具,經過多年的努力,構建了覆蓋采礦、選礦、鋼鐵、稀土生產的全流程LCA技術體系,在完成了全部鋼鐵產品和重點稀土產品的LCA計算的同時,基于LCA數據建立了產品的水足跡數據庫,為水足跡管理提供了完善的數據支撐。目前,包鋼集團成功發布多個產品的環境產品聲明(EPD)報告中,水的消耗量作為核心指標受到廣泛關注。在此過程中,包鋼集團的水足跡核算和管理成果也收獲了行業認可。
生命周期評價(LCA)帶來的不僅是數據革命,更是管理范式的重構。開展基于LCA的水足跡核算研究和應用以來,包鋼集團通過LCA精準定位水資源消耗關鍵環節,讓節水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科學工具的深度應用,也讓水足跡管理揭示了更多節水工作中的“隱形痛點”。
數據印證了節水技術革新與管理升級的實效?!笆奈濉币詠?,包鋼集團節水工作效果顯著,通過管理、技術、結構等方面協同發力,用水總量和用水強度實現了雙下降:黃河取水量從10968萬立方米下降到9147萬立方米,水耗強度從4.76立方米下降到3.87立方米。
包鋼集團的實踐表明,水資源管理已突破傳統能源環保模式,正在成為企業培育新質生產力、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面向未來,包鋼集團將基于生命周期評價(LCA)方法論框架,系統推進生產工藝革新與供應鏈協同管理,動態追蹤節水政策導向及國際水足跡標準要求,著力構建全鏈條水足跡管理為核心的節水新模式,努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企業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