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稀土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機器轟鳴聲與技術人員忙碌的身影交織在一起,多個實驗室和多條中試示范線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作為我國稀土產業技術創新的“孵化器”,這里不僅是科研成果轉化的關鍵樞紐,更是推動我國稀土新材料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邁進的重要引擎。未來,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成果將在這里孕育而生,并快速走向產業化應用,為我國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自成立以來,稀土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以創建國家級創新平臺為階段目標,以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為主要任務,構建了獨具特色的運營管理機制、高效協同的成果轉化模式、強大的人才支撐體系以及開放共享的產學研用合作生態。聚焦重點、精準發力,中心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僅在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更為“兩個稀土基地”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目前,稀土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已在項目組織實施和技術創新方面展現出蓬勃活力。聚焦國家稀土產業發展迫切需求和國際前沿科技,中心針對產業發展難題,圍繞稀土磁性材料、稀土阻燃材料、生物冶金等顛覆性技術開展攻關。以項目合作為紐帶,通過多元化的引才用才機制,集聚全球稀土新材料領域高端科技人才,目前已集聚了包括4位院士、20余位高級行業專家、300多名核心科研人員,形成了覆蓋產學研用的全鏈條人才體系,為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與此同時,稀土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與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科院泉州裝備所等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社會團體及企業建立戰略合作,系統梳理出制約我國稀土產業發展的57項關鍵技術難題,征集到54項技術成果、216個研究課題,涵蓋7個研究領域,分類建立了成果庫和項目儲備庫。此外,還建立了專業研究院以及聯合研發中心,最大限度地整合國內外優勢資源,共同攻克產業難題。與李衛院士科研團隊合作,圍繞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降本增效,突破微觀結構控制、不同主相配比及過程控氧技術,大幅降低高性能永磁材料制造成本,為新能源汽車、風電等領域提供高效經濟的關鍵材料;與張洪杰院士科研團隊合作,圍繞國家“雙碳戰略”對綠色冶煉技術的需求,首創高純稀土生物分離技術,實現對稀土元素的高效浸出和提純,克服了傳統化學法分離污染嚴重、工藝復雜等弊端,為稀土行業提供顛覆性、變革性分離技術,取得了稀土綠色分離“從0到1”的創新突破,搶占全球技術制高點,助力稀土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與德國知名專家格林教授團隊、中科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解偉研究員合作,圍繞消費電子產品及工業生產上極致壓縮空間的散熱需求,突破磁路、電機材料、定子結構等電機本體和電機驅動器設計難點,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微小型盤式高效電機,產品尺寸及重量遠小于歐美日韓等同類競品,打破了國外技術壁壘,實現進口替代。目前,微小型盤式電機自動化中試示范線已建成投用。此外,還有多項技術成果正在加速轉化中,在國家對戰略性礦產資源日益重視和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稀土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的崛起,為我國稀土產業注入強勁的創新動力。
稀土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心將全面立足“四個面向”,以服務國家戰略目標和產業重大創新需求為宗旨,以突破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推動成果轉化為核心,借勢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大力實施“稀土+”行動,推動稀土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拓寬稀土領域新賽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服務國家戰略,自治區落實“五大任務”和建設“兩個稀土基地”,推進“科技興蒙”行動提供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