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續三個月試驗,3個記錄本的每一頁都密密麻麻的記錄著實驗的結果與過程。凌晨三點的操作臺上,泡面桶與數據記錄本比鄰而立,墻上的排班表已寫滿“白+黑”的循環印記。技術員小王的筆記本里夾著張泛黃的照片:晨光刺破玻璃幕墻,一雙雙眼睛在監控屏前熬成青黑眼圈,手中的熱成像儀正捕捉球團斷面顯微結構。他們用90多個日夜將“不可能”鍛造成型,值班表上重疊的十二個簽名,已化作球團作業部永不熄滅的星光。 創新路上的“破壁者” 在聶寬越的字典里,從來沒有“將就”二字。面對使用10年的鏈篦機結構缺陷,他敢為人先提出改造方案,增加預二段長度,降低預熱一段。團隊歷經數十輪論證設計與反復調試,實現設備“脫胎換骨”:抗壓強度大幅躍升,亞鐵含量明顯下降,生產穩定性與球團質量雙提升,為高爐順行提供強力支撐。 在成本管控戰場,聶寬越以數據為尺、試驗為筆,精準丈量煙煤與無煙煤最佳配比。這套“黃金比例”方案不僅穩住質量產量基本盤,更以燃料成本大幅壓降的實績,為企業挖潛增效開辟新路徑。 針對回轉窯結圈“老大難”,他扎根現場抽絲剝繭,從結圈機理研究到“組合拳”防控措施落地,硬是將結圈周期從21天延長至30天以上,設備運轉率與生產連續性均實現突破。 綠色發展的“守護人” 2023年夏天,一場關于除塵系統改造的爭論在作業部展開。有同事認為現有設備能滿足排放標準,沒必要投入改造。聶寬越卻力排眾議推動除塵器改造,極大地改善了現場工作環境,降低了職工的勞動強度。 聶寬越這種對安全環保的嚴苛體現在每個細節。每天班前會,他都會明確最新發現的風險點;每月組織“隱患找茬大賽”,鼓勵員工爭當“安全吹哨人”。前年夏天,他發現三大風機運行異常,立即叫停生產。維修時發現,兩臺回熱風機旋風子過風孔全部堵死,如繼續生產很可能造成風機全面損壞,生產系統全部癱瘓等問題?!斑€得是你啊。”當班工長王師傅豎起大拇指。 薪火相傳的“好師父” 在年輕員工心中,聶寬越是傳道授業的嚴師,也是攜手并進的益友。每當有新員工入職,他總會主動上前化身“師父”。從基礎理論知識講解到實操技能傳授,從工作經驗分享到職業規劃指導,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寶貴經驗傾囊相授。面對新同志的困惑與疑問,他耐心細致地答疑解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問題一一拆解,幫助他們快速成長。但最讓同事們感動的,是他那份始終未變的初心。即使成為副部長,他仍堅持每周兩天跟班作業。身著工裝的他,穿梭在設備之間,時而駐足觀察生產流程,時而拿起工具親自示范操作,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這份對一線工作的執著堅守,深深打動著每一位同事,也成為激勵大家奮勇向前的強大動力。 夕陽西下,球團生產線鍍上一層金色。聶寬越站在中央控制室,凝視著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曲線。遠處,一列列滿載優質球團的汽車駛回集團總部。在這片鋼鐵森林里,他用十七年光陰詮釋工匠精神,這種精神既是毫厘之間的精益求精,更是歲月長河里的堅守傳承。正如他工位銘牌上那句手寫的話:“把平凡做到極致,就是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