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鋼,有一個平凡卻閃耀的家庭——胡艷英一家。13年的婚姻生活,三代人的溫情相守,成為鄰里眼中“幸福與正能量”的代名詞。
家國同頻:愛國守法是底色 文明家風潤無聲
“國是根,家是葉,根深才能葉茂?!焙G英家庭始終將家國情懷融入日常。夫妻倆帶頭學法守法,家中常備法律書籍。他們堅信,愛國不是口號,是行動。社區普法宣傳活動中,總能看到胡艷英為居民講解民法典的身影。街道垃圾分類督導時,丈夫黃大江主動擔任志愿者,手把手教鄰居分類技巧。
對子女的教育,他們更是“身教勝于言傳”。飯桌上,父母分享科研故事與教學心得,假期里,全家參與紅色教育基地研學。兒子黃子軒在作文中寫道:“爸爸媽媽讓我明白,讀書不僅為成績,更要為社會發光?!?
雙星閃耀:科研匠心與師者仁心“雙向奔赴”
作為科研骨干,胡艷英13年的職業生涯是一部“創新奮斗史”。她主導的“新能源材料研發”項目,攻克了行業技術瓶頸,累計獲授權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46項。同事評價她:“數據嚴謹如鐘表,靈感迸發如煙火?!鄙钜箤嶒炇业臒艄狻⒄撐母迳厦苊苈槁榈呐?,見證了她從“技術員”到“行業標桿”的蛻變。
丈夫黃大江則是職教領域的“多面手”。他獨創“項目驅動+實戰練兵”教學模式,帶領學生在“工匠杯”技能大賽中屢奪金獎。2023年,他指導學生設計的“新能源汽車智能診斷系統”一鳴驚人,斬獲自治區創新大獎。更令人驚嘆的是,他個人手握158項專利,發表論文26篇,被學生稱為“行走的發明庫”。
孝善傳家:三代同堂演繹“幸福三重奏”
在他們的家中,“孝”是看得見的溫度。每周日雷打不動的“家庭日”,夫妻倆陪父母散步、下棋。老人慢性病需定期復查,胡艷英全程陪護,病歷本上工整的記錄讓醫生連連稱贊。對子女,他們堅持“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女兒練琴時,黃大江化身“調音師”,兒子備戰科技比賽,胡艷英通宵協助孩子調試機器人程序。
家風如雨,潤物無聲。兒子黃子軒連續三年獲“少年講書人”獎項,站在領獎臺時,他說:“我想成為像爸爸媽媽那樣的人,用知識助人為樂?!迸畠狐S雨桐則在校園科技節上以“智能環保垃圾桶”設計驚艷全場,被稱贊“小科學家”。
微光成炬:公益路上書寫“鄰里情”
“遠親不如近鄰”是胡艷英一家的生活信條。樓道感應燈壞了,黃大江第一時間維修,鄰居老人網購不便,胡艷英主動代買藥品。他們更將公益精神傳遞給下一代,兒子成為草原公益志愿者協會年齡最小的成員,參與“文化尋根”活動時,他制作的“包頭非遺手繪地圖”被市博物館收藏,全家定期探訪福利院,女兒用零花錢為孤兒購買圖書,組建“小小朗讀團”。
從實驗室到社區,從三尺講臺到公益舞臺,胡艷英家庭用13年的堅守展現最美家風,那是代代相傳的責任與愛,最暖的幸福,是個人“小目標”與家國“大夢想”的同頻共振。正如他們客廳懸掛的那幅字——“家和萬事興”一般,將美好的家庭故事不斷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