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姜曉麗,未見其人,已聞其名。師承稀土萃取工藝大師胡剛,受聘為蘭州大學2024年至2027年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行業導師,專業論文成集出書,獲批國家專利2項……同事們親切地稱他為“姜老師”。平日他雖不善言辭,總是一副沉思狀,但授課時卻侃侃而談,說起工藝技術時,眼里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創新攻堅的“先行者”
在北方稀土綠色冶煉升級改造項目一期實施期間,姜曉麗作為焙燒-水浸工藝的主要負責人,立足崗位潛心鉆研,博采眾長、勇于創新。他負責設計稀土精礦前處理整體工藝方案,定期組織相關專家論證方案,創新選取行業內首次使用的“精礦干燥-大型窯爐焙燒-冷卻-濃密浸出-CCD洗滌”低成本工藝,提高了產能和產品質量、降低了運行成本。他組織設計人員與稀土生產企業、包鋼設計院、包頭稀土研究院等單位對接,多次研究論證物料輸送形式,完成了稀土物料從卸料、堆料到取料的全自動化工藝設計。此外,他還協調包鋼設計院推進非標準設備的設計與出圖,認真核實訂貨清單及技術規格書,為項目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設備考察的“實干家”
姜曉麗牽頭完成了前處理主要設備的考察工作。他組織設計人員與設備廠家、研究院所、技術專家針對設備的穩定運行、適應物料能力、低耗低能等方面開展百余次線上線下交流。對于某些設備的適用條件和技術細節,他組織技術人員聯合設備廠家進行實驗,確認設備適用條件并完成成本分析;對于不具備實驗條件的設備,將物料郵寄到設備廠家完成選型實驗,對比說明實驗效果及能耗情況,為設備節能運行夯實基礎。
他還組織專業人員撰寫了40余項設備技術協議,并完成招標采購。通過引入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姜曉麗與同事在稀土行業首次實現物料從卸車、堆料、取料、配料、輸送、溶配等環節的連續自動化生產,做到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和生產設備數字化率行業領先,為打造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世界一流稀土原材料生產基地作出了積極貢獻。
項目推進的“急先鋒”
2024年10月,姜曉麗被聘任為冶煉分公司(華美公司)五車間副主任。一上任,他便組織骨干力量與北方稀土綠色冶煉升級改造項目部共同推進施工進度,為項目早日竣工達產出謀劃策。面對施工現場電力和天然氣緊缺的困難,他帶領團隊以積極的態度和精湛的技能迎接挑戰,合理安排設備調試順序,組織職工順利完成設備預熱、空載、連載等調試任務,確保了項目的順利推進。
樂于分享的“好導師”
除了專業技能突出,姜曉麗還非常注重團隊協作。他樂于分享知識和經驗,工作之余,經常組織車間技術人員和班組人員討論技術問題,鼓勵大家各抒己見、開拓思路,不僅提升了團隊的工作效率,也營造了和諧、向上的工作氛圍。
2024年,姜曉麗組織公司專業技術人員、業務管理人員及操作人員進行稀土冶煉工藝原理培訓,參訓人員達200余人次。此外,他還受邀在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鋼礦研院舉辦講座,并在“云平臺”等網絡學習平臺開發了稀土萃取工等培訓課程,擴充培訓資源,培養出多名技師、高級技師和技能大師。
姜曉麗常常站在生產現場凝望自己參與設計的工藝產線。每當問及他在想什么,他總是淡淡地說:“想得很多,時間太少,從世界最大到世界最強,我們企業的路還很長……”